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的工作要求,落實市委市政府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和數字蘇州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以軟件定義制造,充分發揮蘇州制造業基礎雄厚,應用市場廣闊的優勢,全面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供給能力,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聚焦工業軟件產業鏈發展痛點難點,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供給能力提升、應用項目示范等,著力打造一批打破國際壟斷的高端工業軟件產品,促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
(二)基本原則
市場牽引,多方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強化市場主體地位。不斷擴大需求側市場開放,優化供給側能力提升,完善綜合服務保障,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生態。充分調動軟件企業、制造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等多方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多方參與合作,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產業要素全面協同。加快行業標準制定,構建行業支撐服務體系,不斷營造產業發展氛圍。
創新驅動,開放協同。堅持創新驅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優勢工業軟件產業創新集群,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揮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含聯動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及中新、中德、中日等開放合作平臺優勢,整合配置優勢資源。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落實滬蘇同城戰略,形成區域聯動,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
融合應用,全鏈發展。堅持把融合應用擺在產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實現產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應用創新相結合。以工業軟件核心領域發展為基礎,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強融合應用,聚焦全鏈發展目標,以點帶面,強鏈補鏈。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工業軟件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工業軟件產品和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產業應用生態持續完善,建設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工業軟件融合應用高地。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培育引進100家以上工業軟件企業,新增3-5家上市公司,培育20家以上超億元的重點工業軟件企業。全市工業軟件產業創新集群規模超1000億元。
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在CAX系列研發設計類軟件、工業智能操作系統、實時數據庫等工業基礎軟件方面實現突破;生產管理類軟件應用落地形成領先優勢;嵌入式軟硬件綜合性能不斷提升,應用市場不斷擴大;新型工業軟件平臺和工業APP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強化工業大數據應用能力,提升工業軟件智能化水平。
示范應用不斷凸顯。以各縣級市(區)為主體,緊抓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發展契機,推動規上企業工業軟件應用覆蓋面顯著提升,在汽車制造、航天航空、電子信息、特種設備、鋼鐵等產業形成一批工業軟件示范應用場景。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工業軟件研發創新
1.加強工業基礎軟件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用教多方協同,重點圍繞CAX系列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工業智能操作系統、工業實時數據庫、工業安全軟件等工業基礎軟件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實時性、安全性、擴展性、云化能力和低代碼(零代碼)二次開發能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與工業軟件深度結合,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工業軟件。至2025年,建設不少于20個工業軟件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2.加快生產管理類軟件產業化。大力發展模型標準研究,建立基于模型的知識自動化系統軟件以及模型應用的協作機制和體系。面向流程工業,支持計劃排產、生產調度和實時優化軟件的研發攻關,攻克調度與計劃深度融合及滾動優化技術。聚焦工業軟硬件、智能算法、工業機理模型等關鍵領域,圍繞生產管理、質量提升、智能排產、在線檢測、實時調度、優化決策、預測維護等工業場景,加快推進工業仿真、數字孿生、運維管控等軟件產業化。至2025年,實施不少于10個工業軟件方向產業化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3.推進工業軟件與工業自動化協同發展。鼓勵制造業企業和軟件企業協同發力,深化合作,打造一批工業軟件細分領域鏈主企業。加快推動工業軟件“頭雁”企業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產業創新集群龍頭企業的深度協作,聚焦工業軟件全產業鏈,發展從設備自動化到數據流全貫穿的一體化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共同打造“工業軟件+工業自動化”的生產制造體系。對工業軟件領域的國家和省重點軟件企業、專精特新軟件企業提供各類政策支持。至2025年,建設不少于3個軟件創新應用研究院,提升工業軟件創新應用水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二)推進融合應用加速提升
4.培育工業軟件開發平臺。鼓勵制造業領域頭部企業開放創新,共建工業軟件基礎開發平臺。以行業為切入點,推廣開源軟件開發模式,鼓勵開源生態走進制造業企業,共建開源創新聯合體。推動工業軟件自主化,平臺化發展,支持工業互聯網底座匯聚工具、算法、模型等微服務架構,實現組件化服務,提升綜合集成、測試驗證、質量管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至2025年,完成不少于3個工業軟件開發平臺建設。(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5.強化工業APP開發力度。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入研究垂直細分領域工業軟件需求,加大本行業專用APP和通用APP的開發力度和適用范圍,推進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中小工業軟件企業靈活封裝工業制造技術與知識,開發符合各行業特點的輕量級工業APP,搶占細分領域行業賽道。加快推進工業數據對制造的賦能,高質量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工業大數據應用示范區建設,持續提升長三角數據要素流通平臺服務能力,適時面向中小企業開放數據資源服務,提升企業數據應用水平。至2025年,完成不少于500個輕量化工業APP。(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三)促進供需兩端應用推廣
6.編制梳理供給能力清單。按照工業軟件產品和服務能力開展評估工作,研究制定蘇州市工業軟件供給能力清單。以應用牽引,鼓勵本市企事業單位應用工業軟件產品,加大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力度。鼓勵和支持需求側龍頭企業、供給側領軍企業、行業協會、公共服務平臺、研究機構常態化開展工業軟件項目路演、宣傳推廣會、技術研討會,逐步提高工業軟件的市場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至2025年,完成總規模不少于500個的工業軟件供給能力清單梳理,并加強應用推廣。(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7.開展重點領域先行先試。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高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創新集群,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鼓勵工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充分挖掘應用市場,按照咨詢、診斷、改造、升級的路線,推動先行先試,提升蘇州優質工業軟件產品在工業企業的應用水平,構筑良性循環。至2025年,培育不少于50個工業軟件優秀應用場景,不少于50個省級工業軟件優秀解決方案,不少于10個工業軟件產品入選江蘇省首版次軟件應用推廣指導目錄。(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8.深入推進供需對接。以需求側為牽引,持續推進供給側創新發展。依托蘇州工業軟件專委會、智能制造協會、工業互聯網聯盟等社會組織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組織開展優質工業軟件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精準對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工業軟件供需對接大會,提升供需對接成效。至2025年,組織開展不少于20場供需對接活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四)優化工業軟件發展生態
9.完善創新服務體系。鼓勵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蘇州)有限公司、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工信部電子五所華東分所、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東分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蘇分院、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在蘇部屬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構建產學研用的工業軟件適配、測試、驗證和中試平臺。持續推進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工業軟件先進技術成果落地。(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10.構建雁陣發展格局。鼓勵大型制造業企業圍繞行業需求成立獨立的工業軟件公司。培育一批本地工業軟件"頭雁"企業,加大在政策扶持、市場開拓、技術攻關、對上爭取等方面的支持。鼓勵各類基金、金融機構加大對工業軟件企業的投融資支持,加強資本市場對接工業軟件企業,全力支持工業軟件企業上市。至2025年,新增培育3-5家工業軟件上市公司,累計培育市級以上工業軟件重點企業50家,"頭雁"企業1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監管局)
11.加強載體平臺建設。依托重點園區,引進培育一批優勢工業軟件企業,集聚一批工業軟件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工業軟件重大項目,完善工業軟件發展生態。以蘇州(金雞湖)軟件產業園、蘇州(太湖)軟件產業園、蘇高新軟件園、蘇州灣科技城、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為工業軟件核心集聚區,深化工業軟件特色名城和名園建設,加速工業軟件產業集聚。至2025年,爭創1個中國軟件名園,不少于5個工業軟件特色產業園。(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各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12.深化多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在蘇高校開展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協同推進建設一批產才融合培訓基地。支持軟件企業、制造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和培訓。支持行業協會、聯盟、研究機構等,開展面向國產工業軟件的實訓,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至2025年,打造不少于10個市級工業軟件產才融合培訓基地,提升人才供給能力。(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強化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各類資源,統籌推進工業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組織行業協會、院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機構開展政策宣貫、產學研合作、供需對接、技術交流和成果推廣。
(二)強化金融扶持
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支持工業軟件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完善金融服務,加大對工業軟件企業的融資支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軟件企業掛牌上市和并購重組。
(三)加大政策支撐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區)各級工業軟件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引進工業軟件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高層次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助力產業發展壯大。鼓勵在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工作中,加大對工業軟件應用推廣的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