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的通知》(蘇辦發〔2023〕15號)要求,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大力度推進工業強市建設,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堅定不移筑牢制造業根基,聚焦“5+2”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實施八大行動,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高地,為譜寫“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制造業規模、質量、效益邁上新臺階,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制造業增加值率穩步提高,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高于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44%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11%。優質企業梯隊持續擴容,超百億元制造業企業數量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家,制造業上市企業2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以上,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2%左右。綠色制造之城建設成效明顯,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到2030年,工業強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制造業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功能地位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行業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產業集群,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質量效益大幅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鹽城制造向鹽城創造、鹽城智造、鹽城品牌躍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鮮明標識度的工業強市,全面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制造業綜合實力達到先進水平,實現新型工業化,有力支撐制造強省、制造強國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到2025年,23條重點產業鏈規模超萬億,5條地標產業鏈規模全部超千億。到2030年,重點產業鏈核心環節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1.攻堅產業鏈關鍵項目。圍繞產業鏈短板弱項和缺失環節,按照“建成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前瞻性謀劃一批”,梯次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緊盯日韓、歐美等地,吸引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優質企業,參與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引導外資“加碼”鹽城、扎根鹽城。滾動實施15項總投資百億級以上、150項總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編制重點新增長點年度培育計劃,每年新增開票銷售不少于1000億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
2.增強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優化重點產業鏈圖譜,加強國內外產業協同合作。圍繞“鏈主”企業,打通上下游環節,強化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設備整機、系統集成、下游服務的全鏈條拓展和鞏固,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產品。對接長三角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支持骨干企業嵌入國內外供應鏈體系。動態培育50家左右“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融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產業鏈工作專班)
3.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開展“十鏈百場千企”供需對接活動,推廣“產能共享”“鹽貨云選”“工業超市”,每年舉辦100場以上對接活動,推動3000家上下游企業開展配套協作,引導企業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主動對接上海、浙江等省外供應鏈平臺及省內“蘇鏈通”平臺,提升市內與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水平,形成分工合理、協同高效、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布局。(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產業鏈工作專班)
(二)集群培育提升行動。到2025年,“5+2”新興產業規模占制造業比重達70%,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到2030年,國家級產業集群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4.打造優勢產業集群。聚焦“5+2”新興產業,分產業實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制定精準化、個性化的產業支持政策,深入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構建群鏈企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落實省《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動新能源等產業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對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計劃,推動晶硅光伏、海上風電、動力及儲能電池、節能環保等產業,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
5.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以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為目標,培育發展一批優勢明顯、協同高效,在細分行業處于領先水平的特色產業,推動石油機械、特鋼材料、不銹鋼爭創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爭創10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6.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實施“未來產業引領”計劃,加快新賽道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推動產業融合促進、接續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培育壯大智能網聯、無人駕駛;新能源方面,加快發展氫能和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優先發展機器人、第三代半導體;新材料方面,突破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發布20個未來技術應用和融合場景,以先行試驗、融合應用助力項目加速落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創新協同增效行動。到2025年,聚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新認定10個省首臺(套)重大裝備。到2030年,制造業創新投入、創新效率和創新產出大幅增長,自主創新策源能力明顯提升。
7.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制定企業研發機構高質量提升計劃,加快市級擴面增量、省級對標提升、國家級多點突破,每年新增50家以上國家、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融合創新機制,指導企業參與國家、省重大短板裝備、工業強基等專項計劃,建設國家、省重點實驗室。支持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的“鏈主”企業,參與建設國家、省級創新中心,提升創新策源和成果轉化能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8.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制定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加快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緊盯“風光氫儲”主攻方向,集聚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推進“技術-應用-示范”融通創新,突破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中汽試驗場、中科院高通量研究院等平臺創新能級,加快上電科新型電力系統檢測、耀寧新能源研究院等重點平臺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9.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重點產業鏈技術評估,編制產業鏈短板技術清單,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支持和引導企業申報發明專利,推動專利成果有效實施和產業化應用。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鏈主”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打造創新聯合體。建立“企業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張榜、在線揭榜”等“揭榜掛帥”新機制,實行“賽馬制”等項目組織管理新方式,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產出。(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10.實施產業基礎再造。落實國家、省基礎研究規劃要求,組織實施市本級基礎研究項目,在高端裝備、新能源、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力爭突破。推進優質基礎產品和先進工藝“一條龍”應用,開展“鹽創新品”活動,每年認定100個創新產品,鼓勵企業采購創新產品搭建創新場景。推薦創新產品申報省首臺(套)重大裝備,每年推廣應用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自主創新產品100項以上。研究制定鑄造、鍛造等基礎工藝行業高質量發展意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高端培優躍升行動。到2025年,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融合,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廣泛應用。到2030年,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優勢產業鏈條、特色產業集群、融合創新載體和產業生態圈。
11.加快傳統產業煥新。以機械、紡織、建材、食品、化工等傳統行業為重點,每年實施500項技術改造項目,大力推進老舊設備裝置更新改造,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應用,補齊質量、管理、環保、安全等發展短板。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政策,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
12.提升鹽城制造品質。強化全產業鏈質量管理,推動規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全覆蓋。實施重點產業鏈標準化提升工程,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發布重點產業鏈檢驗檢測需求清單、檢驗檢測機構能力供給清單,打造檢企對接平臺。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支持企業積極爭創中國質量獎、中國工業大獎、省長質量獎和江蘇精品。(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
13.促進制造服務融合。引導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促進生產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塑造新的競爭優勢。落實省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實施企業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大力推廣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每年培育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工業設計中心1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
(五)數實融合賦能行動。到2025年,規上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73,70%規上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到2030年,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全面普及,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14.促進產品數字化。建立產品數字化培育機制,通過場景開發、需求牽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優勢裝備產業深度融合,每年開發50個數字化創新產品。支持食品、醫藥、紡織等行業企業,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產品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蹤、風險可預警。引導精密結構件、印制電路板等行業企業向下游終端延伸,圍繞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領域,開發場景化智能終端產品。(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15.加快制造數字化。深入推進“智改數轉”行動計劃、“313”診改結合方案,每年培育40家省級各類典型標桿、2-3家國家智能工廠、5G全連接工廠。開展“5G+工業互聯網”集中應用創新,每年打造能源管理、遠程運維、機器人巡檢等20個數字場景。積極爭取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首批推動泵閥、精密結構件、汽車零部件3個細分行業,開展行業共性+企業個性“小快輕準”數字化改造,帶動10個細分行業10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16.推動服務數字化。著力構建“1+11+N”的工業互聯網體系,打造1個全市域綜合服務平臺,推進“一縣一業一平臺”培育計劃,建成一批行業級、區域級平臺,搭建N個服務特定工業場景、細分行業需求的專業平臺,開展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配送,提高產業鏈協作效率和供應鏈一體化水平。加快建設新型數字化網絡設施體系,推進鹽城高新區、鹽南高新區超算中心建設,提升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應用水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六)綠色轉型領跑行動。到2025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分別下降17%、2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30年,工業領域重點行業率先達峰。
17.深入推進節能降碳。制定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加強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產品應用,推廣“綠電”交易、綠證交易,提升行業能效水平。開展“綠色診斷進千企”活動,每年指導250家重點耗能企業開展節能改造,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壓減過剩產能等途徑,騰出用能空間;通過推廣綜合能源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18.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行動計劃,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加快建立現代化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支持重點園區開展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廢渣資源化改造,推進博匯化機漿配套廢液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帶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化改造、產業循環型組合。深入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加快探索退役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廢舊動力電池等重點品種的綜合利用。(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
19.健全綠色制造體系。支持射陽港經濟開發區、大豐港經濟開發區、黃海新區建設低(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數字化碳管理平臺,建立產品全生命碳足跡追蹤體系,以“綠電”“綠氫”資源加快突破跨國公司、頭部企業,打造國家綠色園區。推動新能源汽車、晶硅光伏等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建設國家綠色供應鏈。每年開發國家綠色產品3個以上,新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0家,其中國家級3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七)優質企業培育行動。到2025年,企業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品牌價值、治理水平等方面大幅提升。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領軍企業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
20.壯大領航企業群體。圍繞“百企萬億”目標,實施“百企領航”行動,市級重抓百強企業,各縣(市、區)聚焦本地50強企業,集中攻堅培育。鼓勵企業把利潤、資源、關鍵環節向鹽城集聚,推動遷入總部或設立區域總部以及運營、結算、銷售、研發等職能機構。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及向制造業高端環節拓展。持續開展“爭星創優”活動,推動更多星級企業進入百億級集群、上市企業和各類500強行列。(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
21.打造專精特新企業。制定專精特新企業倍增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新類企業,擴充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強化跟蹤服務、精準培育,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長為更高層次的制造業單項冠軍。設立專精特新企業服務站,完善服務專員制度,精準提供創新、融資、人才、市場等專業服務。(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2.培育高成長型企業。實施新一輪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和雛鷹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到2025年,新增通過評估的雛鷹企業、瞪羚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或獨角獸企業分別達100家、50家、10家以上。實施企業上市掛牌“揚帆行動”,建立后備企業“基礎庫、培育庫、沖刺庫”,實行重點培育、動態管理、梯次推進。到2025年,新增“規改股”企業60家、“股上市”企業23家以上。堅持“內培外引”兩手抓,到2025年,規上企業達550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金融監管局、市工信局)
23.培養優秀企業家。大力弘揚新時代鹽商精神,每年選樹鹽城市杰出、優秀企業家,在政治上給待遇、經濟上給激勵、社會上給榮譽。發放“鹽商服務卡”,提供政務服務、子女入學、體檢就診、旅游觀光、通行便利等服務。實施企業家能力提升行動,組織企業家參加“英才名匠”產業人才培訓和黃海產業人才大講堂,邀請產業鏈重點企業家、高層次人才和行業知名專家來鹽授課。(責任單位:市委統戰部、市工信局、市工商聯)
(八)空間布局拓展行動。到2025年,“一核三帶多節點”產業新格局更加優化,創成1-2家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到2030年,制造業布局更加完備合理,綜合實力大幅增強。
24.提升園區載體能級。持續推進“一核三帶多節點”產業優化布局,以中韓(鹽城)產業園為核心,沿海產業帶、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淮河生態經濟帶為紐帶,省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為節點,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深化南北產業合作,推動滬蘇、常鹽、蘇鹽等南北合作共建園區展現新形象,打造長三角產業承接高地。推動濱海、大豐化工園區建設國家綠色化工園區、智慧化工園區,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綠色高端化工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5.提高單位產出效益。堅持“畝均論英雄”,每年開展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增加企業稅收貢獻率、利潤評價指標,落實資源集約利用差別化政策清單,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加快工業稅收占比和貢獻“雙提升”。持續開展閑置土地、低效廠房、空置樓宇資源“三項清理”,推廣“工業上樓”模式,為增加有效供給騰出空間,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發展密度。(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稅務局)
26.擴大高水平開放。發揮境內外商協會作用,支持企業“走出去”,積極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全球市場網絡。更高質量參與實施RCEP,推動汽車整車、動力及儲能電池、風電裝備、光伏組件、機電設備等產品出口。加快中國(鹽城)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在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上展現新作為。(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金融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切實加強黨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市工業強市領導小組作用,確保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建立部門協同、市縣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抓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工業強市建設的能力水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各有關單位按職責落實)
(二)強化政策支持。落實好制造業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部門政策協同,優化市級涉企專項資金,實現產業、投資、創新、人才、金融、要素等政策聚焦。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應用和服務升級,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加大對種子期及初創期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力度。引導銀行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責任單位:市各有關單位按職責落實)
(三)強化人才支撐。深化實施“黃海明珠人才計劃”,每年發布重點產業鏈人才圖譜,面向“高精尖缺”方向培育引進高端創新型人才。支持企業緊扣產業趨勢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匹配度更高、實用性更強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企業人才評價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發揮職業教育、技師資源優勢,壯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四)強化為企服務。常態化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推廣“六問四幫五清單”,建立健全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問題閉環處理長效機制。全力打造集企業辦事、政策服務、訴求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鹽企通”為企業服務總入口,做優12345“一企來”服務專區和線上企業“直通車”,打造“鹽誠辦”服務品牌。貫徹《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行政審批局、市工信局)
(五)強化評價考核。市工業強市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情況,領導小組辦公室落實常態化督促檢查和定期評估機制,對市相關部門、各縣(市、區)工作推進、發展成效開展考核評價。做好新聞宣傳、專家解讀和專題培訓,營造重視和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