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自治縣)經濟信息委、科技局,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經信、科技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方案(2024—2027年)》已經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重慶市科學技術局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重慶市科學技術局
2024年9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方案
(2024—2027年)
為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建設一批產業創新綜合體(簡稱“綜合體”),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創新成果,在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樞紐上實現重大突破。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建設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功能定位
綜合體是由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業或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牽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和科創服務機構,以各方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的非獨立法人實體。其定位如下:
產業技術攻關的“集團軍”。重點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短板,凝聚創新資源,實施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效能。
創新資源配置的“樞紐站”。發揮科技型企業主導作用,通過搭建服務平臺,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集聚,并在成員單位間充分流動和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產業創新活動的“服務器”。以重大需求為牽引,形成從技術委托研發、測試認證、標準制定、專利運用、成果評估推廣、企業孵化到信息服務、人才培訓、項目融資等系列創新公共服務。
產業創新生態的“凝聚核”。打破“一畝三分地”創新思維定式,縱向貫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橫向強化人才、資金、政策全方位協同保障,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的創新生態網絡。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智能物聯網、數智科技、生命健康等重點方向的綜合體10個以上,推動整體研發投入強度超2%,實施關鍵技術攻關任務30項以上,有效解決企業創新需求不少于100項,形成協同創新典型案例10個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6%,創新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任務型協同創新模式基本形成。
到2027年,累計建成覆蓋主導、支柱、特色優勢、潛力產業領域的綜合體30個以上,推動整體研發投入強度達2.5%,實施關鍵技術攻關任務100項以上,有效解決企業創新需求不少于300項,形成協同創新典型案例15個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7%,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更加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更加健全,有效助力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能級提升取得顯著成效。
展望2029年,力爭建成多維度、多層次、多元化的綜合體50個以上,產業創新要素市場化協同配置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機制成熟運行,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點任務
(一)組建兩類產業創新綜合體。瞄準產業前沿和市場需求,規劃建設一批科技型企業主導型綜合體。支持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業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高成長性產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行業組織和各類服務資源,共同組建研發平臺、承擔科技重大項目,加快突破產業發展堵點卡點脆弱點。發揮大院大所產業創新作用,布局組建一批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主導型綜合體。支持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圍繞“416”科技創新布局的創新賽道和未來產業建設,攜手市場力量開展新技術新模式科技攻關,共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推廣“樓上”原始創新、“樓下”轉化應用的產業創新綜合體。
(二)健全綜合體建設運行機制。遴選牽頭單位。統籌明確綜合體重點建設方向,結合相關領域牽頭主體基礎條件、項目計劃等實際情況,遴選確定綜合體牽頭單位。建立運行機制。引導綜合體建立理事會制度,成立專家委員會、秘書處等工作機構,與成員單位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章程或合作協議,形成定位清晰、責權明確、開放流動、利益共享的協同工作機制。聚合各方資源。大力促進各類優質創新資源、科創服務資源向綜合體集聚,鼓勵綜合體利用科創飛地充分匯聚資源,加快推動形成核心能力。釋放工作效能。支持綜合體加強工作統籌,組織好自身建設、關鍵技術攻關、創新供需對接、學術技術交流以及人才金融服務等重點工作。強化運行管理。建立培育認定、績效評價、動態管理、容錯和退出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考核激勵,提高綜合體工作實效。
(三)強化技術創新與供給能力。深化技術攻關。支持綜合體重點圍繞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補齊創新鏈,構建“產業出題、科技答題”的攻關體系,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強化供需對接。支持綜合體整合工業“五基”領域和關鍵環節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鏈接市內外創新資源,精準實施供需對接,解決制約綜合體內企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加強前沿領域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支持綜合體加大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研究,在空天信息、低空經濟、光子與量子技術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打造高成長性和高潛力性未來產業集群。提升源頭創新供給能力。支持綜合體運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機制,大力引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從源頭上提升產業創新供給能力。
(四)促進創新成果高水平轉移轉化。推動新產品研發上市。支持綜合體建立科技成果篩選、評價和轉化體系,建立“儲備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的產品滾動開發機制,打造滿足產業鏈亟需且極具競爭力和辨識度的創新產品。推進科技型企業選種孵化。支持綜合體聯合區縣,建設孵化企業的專業型研究院或孵化機構,成立科技型初創企業投資基金,生成一批硬科技初創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強化應用試點推廣。支持綜合體積極參加國家“車路云一體化”、工業領域北斗規模應用等試點示范,加速新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移轉化。強化標準制修訂。支持綜合體建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制修訂一批國際、國家、行業標準,開展產業鏈企業貫標活動,為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五)賦能產業發展能級加速提升。強化高能級創新載體建設。支持綜合體規劃建設一批實驗室、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和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功能于一體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強化產業鏈智改數轉。支持綜合體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變革,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行業智能化升級,增強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核心能力和技術支撐能力。強化技術交流合作。支持綜合體圍繞產業發展動態及科技前沿強化學術技術交流,提升企業創新意識和能力,拓展產業創新生態鏈,壯大產業高能級發展支撐體系。
(六)提升要素支撐能力。加強創新人才引育。鼓勵綜合體開展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凝聚和培育一流創新團隊,壯大技術經紀人、孵化管理人、職業經理人、投資經理人等產業化專家隊伍。加強科技金融供給。支持綜合體積極鏈接各類金融資源,推動耐心資本加大企業成果轉化投資、股權投資和創新融資,強化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加強數據要素支撐。支持綜合體開放共享創新數據,著力加強前沿技術、新產品開發、工藝變化、市場動向等信息采集和分析運用,積極推動企業強化數據治理能力,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協同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共同促進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市級有關部門聯合建立全市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管理工作機制,統籌綜合體建設組織領導、政策整合和組織實施。各區縣把推動綜合體建設放到突出位置,結合轄區優勢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因地制宜積極布局建設綜合體。市區兩級加強協同聯動,堅持專班推進和定期調度,確保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工作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支持。市級有關部門統籌用好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智改數轉、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重大專項等各類政策資源,加大對綜合體建設的支持力度。對綜合體成員單位建設研發機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參加技術創新示范應用建設和首版次軟件、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等項目申報且符合條件的優先予以支持。優先推薦綜合體內企業牽頭申報國家級重點項目,對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優先予以支持。各區縣圍繞綜合體建設,加大用地保障、成果轉化孵化、技術服務、人才金融服務等政策傾斜。
(三)強化考核評估。綜合體牽頭單位加強對成員單位跟蹤管理,掌握創新需求,匯聚創新資源,強化創新服務,提高綜合體工作效能。圍繞綜合體運營管理情況和工作績效,市級相關部門和組建綜合體的區縣適時組織專家開展工作效能評估,對績效評價優秀的綜合體予以命名授牌,確保綜合體高效運行。市級有關部門將推動各區縣綜合體建設運行情況納入市委“885”工作機制,強化績效比拼和工作晾曬。
(四)強化典型推廣。市級有關部門強化綜合體建設經驗總結,遴選一批技術攻關、供需對接、人才引育、金融服務等典型案例,宣傳、推廣其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依托“一帶一路”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構建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綜合體品牌,謀劃舉辦相關會、展、賽,用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宣傳渠道營造濃厚氛圍,提高綜合體的影響力。
附件:重慶市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體系架構圖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