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對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作用,2024年徐州市市場監管局持續組織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以下簡稱“提升行動”),有效提升了我市中小微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提升了產品質量競爭力,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2024年,全市市場監管部門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圍繞“343”創新產業集群質量提升行動,選取10個行業作為產業提升的重點,全面實施“361”工作法,不斷優化提升工作機制,不斷提高幫扶的針對性,提升參與企業的獲得感。全年精準幫扶企業225家;共開展培訓場次219次,培訓企業2245家,參與人數4819人次;全年持續開展宣傳活動21次;全市為中小微企業開展的認證融資余額達240641萬元,各項財政補貼金額達825.5萬元。參與企業對提升成效滿意度超過99.7%。豐縣、賈汪區和經開區推薦的3個案例入選省級優良案例。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組織發動有力。徐州市市場監管局下發了《市市場監管局關于持續深入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的通知》(徐市監通〔2024〕20號),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舉措、時間安排和工作要求。根據各地產業布局,在全市選取10個行業開展提升行動。豐縣人民政府將區域試點提升行動列入政府重點工作,由分管副縣長主抓,市場監管局牽頭,經發局、科技局、商務局、金融機構和鎮政府等多部門參與開展提升行動;沛縣人民政府出臺《2024年沛縣紡織產業“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徐州高新區將提升行動列入《支持現代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的補充政策中;邳州市、經濟開發區、云龍區等地高位推動提升行動。
(二)宣傳培訓到位。市局選取10個優良案例將2023年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工作成效制作了宣傳片,進行了廣泛宣傳。各縣(市)區積極參加國家局、省局和市局組織的各種線上培訓10余次,參訓人數達3600多人次。通過召開推進會開展培訓講座,不斷提升企業管理人員的質量管理意識,各類線下分級培訓達350次,共有1800多家企業參與培訓活動。相關幫扶機構制作培訓課件10余個,并組建技術專家團隊,由相關專業技術專家深入企業開展現場診斷指導。徐州市提升工作先后被《徐州日報》、徐州電視臺等多個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豐縣與認證機構共同起草的“傳統制造業供應鏈質量管理提升方法的研究”被《質量與認證雜志》采用,各地通過各種媒體和單位公眾號開展宣傳。
(三)精準幫扶有效。各縣(市)區重點選取轄區具有本地特色集聚的產業進行重點幫扶。市場監管部門和認證機構共同努力,在深入走訪指導的基礎上選取了225家企業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各地與認證機構組成16個專家組,按照徐州市制定的“361”工作法開展提升行動。豐縣新能源車輛與配件產業國家區域試點主要圍繞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星級評定,帶動電動車產業協同提升,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由90%提升至98%,整車交付合格率100%。新沂紡織產業通過引進和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了以聚酯纖維、超仿棉纖維等上游的特色產業鏈體系,新沂市高端紡織產業實現產值82.5億元,同比增長51.2%。邳州市圍繞木制品產業建立“2+N”技術專家團隊實地開展幫扶行動。經開區重點選取工程機械產業開展提升行動,繪制產業質量管理提升圖譜,制訂可行提升方案,產品質量不良率由之前的1.3%降低到0.6%以下。賈汪區重點對電動車產業運用“質量問題雙歸零管理”方法開展提升行動,產品一次性交驗合格率提高了8.5%,顧客滿意度提高了10%。全市為企業解決問題或提供解決方案達到542項,企業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的滿意度大大提高。
(四)提升成效明顯。在2024年提升工作中,豐縣、沛縣、新沂、經開區等地根據當地產業特點,分別制定了產業圖譜,建立了提升思維導圖,合理制定產業幫扶方案。各地報送優良案件共16個,市局選取10個優良案例,3個案例被省局選用;徐州市區域試點經驗被省局推廣宣傳;“新能源車輛及配件行業企業質量管理核心過程實施指南”被國家總局選中。我市幫扶企業在參與國家總局問卷調查中整體比較滿意度為100%,比上年增長6.4%,提升效果比較好占99.7%,比上年增長1.5%。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樹牢服務企業意識。深刻認識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加強多部門聯動提升,在提升工作中緊密結合各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發揮幫扶機構的專業性,不斷提高幫扶的覆蓋面和吸引力。
二是加強重點產業幫扶。圍繞質量認證服務強企強鏈強縣工作要求,各地要結合當地集聚產業的發展需求,在產業鏈上選取企業開展幫扶工作,查找企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探索總結有利于地方產業鏈發展的解決方案,爭創省級區域試點。
三是加強典型引領示范。市局對豐縣、沛縣、新沂市等地開展的產業鏈協同提升經驗進行了總結,各地要加強學習借鑒,結合當地重點產業創造性地開展今年的小微提升工作,不斷提升工作的實效,服務區域產業整體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附件:1.徐州市2024年度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優良案例
2.徐州市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工作典型經驗
徐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5年2月14日
(公開屬性:主動公開)
附件2
徐州市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工作典型經驗
豐縣局:創新機制鏈式提升推動新能源車輛
及配件產業提檔升級
“世界三輪看中國,中國三輪看豐縣”,豐縣是全國最大的新源電動三輪車生產基地,占據國內60%的整車、70%的配件和95的電機市場份額。自開展區域試點以來,豐縣聚焦新能源車輛配件產業共性問題和產業發展需求,堅持標準引領,創新供應鏈提升,助力全產業鏈實現提檔升級。
一、打造“361”工作機制,規范動作確保提升質效。豐縣新能源車輛及配件產業鏈上絕大部分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質量管理意識淡薄、技術創新不強、智能化管理薄弱、同質低價競爭、市場日趨飽和等問題。豐縣組織專家力量組成5個調研組,走訪企業300余家,現場診斷100余次,解決訴求、痛點問題120多個,針對行業共性問題,確立了以標準規范確保提升行動工作質效的原則,打造形成“361工作法”。實施“三大工作策略”,對質量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以品牌建設引領質量提升;對質量管理基礎不牢的企業,重點夯實質量管理基礎;對尚未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企業,有效導入質量管理體系。確定“六個提升方向”,即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技術創新、現場管理、生產數字化、能源管控、產品標準化等方面的水平。執行“一套工作規范”,即徐州市地方標準《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工作規范》,規范開展提升工作。
二、發揮“鏈主”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鏈協同提升。圍繞電動車整車、電動機和控制器產業鏈,發揮宗申電動車、南普機電、巨嵩機電等“鏈主”企業影響力,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強調“橫向一體化”,結合供應鏈上每個企業的資源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鏈上100余家企業實現了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物流活動更加高效暢通,提高了客戶服務的水平、降低了供給不確定性、縮短了原材料和成品備貨期,有效提升全鏈條質量競爭力。同時,引導“鏈主”發揮質量管理、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優勢,牽頭制定改善產業鏈現狀與未來發展規劃,搭建常態化專業技術交流平臺,開展行業共性質量管理問題研討,舉辦質量管理提升技能培訓,引導鏈上企業開展標桿對照、質量競賽等活動,逐步實現全產業鏈“共研先進技術、共商合作模式、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帶動全鏈條協同提升。
三、見證“鏈條”轉變成效,實現產業提檔升級。通過落實標準、“鏈主”帶動,電動三輪摩托車全產業鏈在質量管理、產品設計、加工制造和功能更新等方面,有效引入創新理念和技術,培養了一批上下游緊密協同的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鏈上企業之間的協作創新,提高了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進一步推動了電動三輪摩托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區域試點工作以來,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6項、團體標準3項、企業標準45項;60余家企業通過省質量信用A級評定,4家企業獲“江蘇精品”認證;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由90%提升至98%,整車交付合格率100%,客戶滿意度也由90%提升至98.5%以上,產業整體實現了提檔升級。
新沂市局:精準施策服務賦能
推動產業鏈向“新”前行
在新沂,差別化纖維絲、氨綸絲、滌綸工業絲等“一根絲”給當地帶來了一個完整的紡織產業鏈。
一、問題精準對焦,多措并舉提升
新沂市紡織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幫扶團隊在深入95家企業生產車間、實驗室、倉儲中心等部門后,從過程管理、顧客和市場等方面,精準識別和剖析管理質量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132條,梳理共性質量問題29條。通過“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方案,確保方案緊貼高端紡織行業發展趨勢,緊跟新沂市產業提升規劃方向;“因材制宜”開展不同培訓,培訓中設置大量案例和互動等環節,提升受訓人員質量管理水平、實操能力和理論知識;“因時應宜”引入相關理念,引入合規管理體系、碳管理體系、產品碳足跡等新興管理體系理念,助力企業在國內外形勢的多變下,走得更穩更遠。共組建專家師資團隊18余人,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場次38次,
二、領航企業示范,全鏈同頻共振
指導新拓新材、斯爾克、明新梅諾卡等領航企業實施“1+1+1>3”的創新服務管理工作法。這里的“1”分別代表售前、售中、售后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其獨特的創新服務舉措和質量控制要點,相互配合促進,實現創新服務與質量控制的協同發展。售前扎根市場調研和剖析客戶需求,打造個性化方案,增強客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的了解和信任。售中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提供高效的訂單處理與跟蹤,專業的技術支持與培訓,確保產品和服務的順利實施。售后服務快速響應,限時解決問題,定期與客戶互動,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自實施創新服務管理工作法以來,相關企業平常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由91%提升至97%,客戶滿意度由91%提升至98%以上,解決供應鏈上小微企業管理和服務質量問題48項,實現全鏈條協同發展。
三、優化服務供給、賦能企業發展
以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授牌的“高端紡織新材料及綠色制造基地”金字招牌為基石,積極推進高端紡織產業園建設,按照構筑“兩帶一軸五片”的空間結構,規劃構筑東片園區面積1.68平方公里,按照“一帶一軸四片”的空間結構,規劃構筑西片園區面積2.85平方公里。推進綠色印染中心建設,為園區生產提供全程一站式配套服務,推動區域紡織印染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推進熱電聯產規劃建設,按照一個熱源點、南北兩個廠區布局,規劃設計裝機方案,保證滿足周邊紡織企業集中供熱需求。2024年新沂市新增規上紡織企業11家,1-11月總產值達到117.1億元,同比增長36.4%。
沛縣局:精準幫扶協同提升
沛縣深入貫徹落實質量強縣戰略部署,以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為抓手,按照“精準施策、分類指導、資源整合、協同共進”的工作原則,通過構建“政策引導、專家幫扶、平臺支撐”三位一體服務機制,重點圍繞紡織產業開展質量診斷、技術攻關等專項行動,有效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實施精準幫扶工程,構建定制化解決方案體系。深度把脈產業痛點,組建聯合調研組深入紡織產業鏈重點企業,綜合運用現場診斷、技術會診等手段,系統梳理企業在原料采購、工藝控制、設備管理、質量檢測、人員素質、產品交付這六大環節的共性癥結。建立“一企一檔”問題清單,針對性破解清花工序參數失當導致雜質殘留等關鍵技術瓶頸。根據企業的具體問題和發展需求,為其量身定制質量管理提升方案。
二、打造人才賦能矩陣,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圈。構建分層分類培訓體系,針對高層管理人員、質量管理人員、一線操作人員差異化設計培訓課程,從質量戰略意識、解決質量問題能力、正確的操作方法和質量標準等方面有針對地進行能力提升培訓。
三、創新全鏈管控模式,構建質量提升新范式。針對企業進行全鏈條質量提升,從供應商管理、原材料來料質量檢測、生產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檢測、客戶需求響應等方面創新“三控一閉環”工作法,“三控”即供應商管控、生產過程管控、成品檢測管控,“一閉環”即客戶側需求閉環。建立嚴格的供應商篩選和評估機制,對供應商的資質、產品質量、供貨能力等進行全面考察。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監控和管理,確保工藝參數穩定,生產過程受控。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不斷拓展紗線質量檢測項目。除了常規的強力、條干等檢測項目外,增加對毛羽、色差、異性纖維含量等指標的檢測,全面掌握紗線的質量狀況。建立完善的質量檢測標準,明確各項質量指標的檢測方法和判定標準。通過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相關企業平均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提升約5%,客戶滿意度提升約15%。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